金庸网
金庸小说全集

金庸网 > 金庸小说全集 > 金庸小说人物谱

金庸小说人物谱

绪 论

  一

 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中颇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种。

  武侠小说读者之多,影响之大,可谓列各种文学样式之冠。

  但多少年来,居然很少有人去研究具有中国气派、显示民族特色的武侠小说。这是一种怪现象。

  某些眼高手低的文学评论家对它不屑一顾,甚至把它贬得一无是处,将其排斥于文学范畴之外。这更是一种怪现象。

  这种奇怪的文学现象,很值得我们反思。

  二

  何谓武侠小说?香港著名作家倪匡下过定义;武+侠+小说=武侠小说。

 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

  但构成武侠小说的三要素,却成了世人轻视它的三个原因。

  先谈小说。在封建时代,小说是不入流的。《庄子·外物》篇说:

  “饰小说以干县令,其于大达亦远矣。”可见,“小说”原与“大达”相对立。“小说”专指琐屑的言论。道貌岸然的君子轻视它,附庸风雅的文人也轻视它。班固在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将小说列为九流十家之一,但排在最末一位。

  小说在封建社会的命运就是如此,武侠小说自然更等而下之。

  “五四”时期,文艺新思潮汹涌澎湃,借鉴欧美文学手法,强调文学为现实服务,其功绩不可低估;但因此而排斥武侠小说,否定其内容与形式,却未必公允。

  再谈武与侠。“侠”之名,初见于《韩非子·五蠹》篇。韩非论侠:

  “侠以武犯禁”,换句话说,即侠客带剑聚众,好武斗勇,犯上作乱。韩非列游侠为“五蠹”之一。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厌恶侠客,其他诸家呢?孔子不语“怪、力、乱、神”,孔老夫子为统治者安民谋划,自然不会喜欢侠客。墨子的某些主张与侠的行为相近,但他又主张“非攻”与“兼爱”,与侠客的信仰并不一致。老子清心寡欲,“无为而治”,庄子飘然出世;黄老之学与侠义精神更是风马牛不相及。可见,武侠为传统的中国文化思想所不容。

  统治阶级当然不会喜欢侠客。拔刀相助,劫富济贫,聚众起义,替天行道,都是犯上作乱。一些统治者在打天下时,曾重视网罗一批有侠义精神的勇士为其卖命;一旦坐定江山,就不准他们乱说乱动;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侠客形象,也视为不安定因素。《水浒传》对侠义精神略作肯定,便被列入“禁毁”的黑名单。

  上有统治阶级,下有封建文人,又有诸子百家的学说作为理论依据,武侠小说不被打入“十八层地狱”,那才怪呢!

  三

  但统治阶级的思想并不能为每一个知识分子所接受。

  第一个为“侠”正名者,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。太史公不仅为“侠”立传,而且第一次指出侠者的使命:“救人于厄,振人不赡,仁者有乎”,“不爱其躯,赴士之厄困”,“其言必信,其行必果,已诺必诚”。司马迁通过塑造郭解、朱家、田仲、王公、剧孟这些文学形象,来歌颂至高无上的侠义精神。

  尽管小说不被重视,但有人爱读,有人爱写。从汉代的《吴越春秋》到六朝的《搜神记》《拾遗记》《世说新语》,这些小说中刻画了越女、李寄、无名客、戴渊、周处等古代侠客的形象,这可说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雏形。

  唐传奇的出现,标志着中国武侠小说的日趋成熟。李公佐的《谢小娥传》,许尧佐的《柳氏传》,裴铏的《昆仑奴》《聂隐娘》,袁郊的《红线传》,杜光庭的《虬髯客传》..使侠的概念得以延伸与扩大。女侠、怪侠、义侠、儒侠的个性越来越丰满,不仅显示其行踪不定、以武除恶的侠义行为,还进一步运用文学手段去表现他们放荡不羁、光明磊落、视死如归的个性。

  明代白话武侠小说的诞生,为清代武侠小说掀起狂澜创造了条件。

  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大量出现,又为民国武侠小说高潮的形成提供了条件。

  由此可见,民国时期出现平江不肖生、赵焕亭、顾明道、白羽、还珠楼主、姚民哀、郑证因、王度庐、朱贞木等一批杰出的武侠小说家,决非偶然。

  旧派武侠小说发展到民国,终于蔚为大观,使武侠小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。

  四

  旧派武侠小说盛况空前的可喜局面,以及它拥有如此之多的读者,都足以证明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。尽管有人贬低它,但从事隔半世纪,它们的重新出版仍能赢得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这一点上,可见武侠小说的功绩不可一笔抹煞。

  不过,旧派武侠小说确实存在其本身的弱点,以文学性而言,旧派武侠小说的语言不够活泼,结构不够严谨,尤其是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人的个性方面,都存在诸多不足。

  武侠小说至民国,正如诗至汉魏,虽见羽丰而未见其振翅翱翔于云天。文学需要改革,武侠小说也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关头;于是,武侠世界呼唤文学巨匠出世。

  何人振兴武术?世人为之瞩目。

  50 年代中期,武侠小说创作的中心由大陆移至香港。梁大侠一马当先,金大侠笔掀狂澜。金大侠以其睿智之目光,博大之学问,精妙之构思,曲折之情节,灿烂之文采,调侃之笔墨,终于使武侠小说以崭新面貌登上文坛,成为中国文学的骄傲。

  金大侠何许人也?乃“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,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”

  的金庸。

  五

  金庸,姓查,名良镛,1924 年2 月生,属牛。原籍浙江海宁。海宁查家,名人辈出。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,系金庸之高祖。查家曾蒙受冤案,清代雍正年间那起“维民所止”文字狱中的主角查嗣庭,也是金庸的先人。

  金庸的祖父查文清当过江苏丹阳县知县,但金庸出世时家境破落,他后来的成就实与“祖荫”无关。

  少年时代的金庸在海宁读小学,后考入当时著名的杭州高级中学。

  他因爱文学而好舞文弄墨,曾向报社投稿。

  抗战爆发,金庸小别江南,入湘西居住,不久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,后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。金庸第一个职业是在中央图书馆工作。之后,他的兴趣转向新闻,先在《东南日报》任电讯翻译,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《大公报》当记者。《大公报》香港版复刊,金庸入香港编报,一度赴北京求职,未成,复归香港重操报业。

  金庸成为金大侠,纯属偶然。1954 年,香港有一场著名的拳师比武。

  因香港禁止打擂,擂台便设在澳门。香港《新晚报》总编辑罗孚为了吸引读者,便请报人陈文统写一部武侠小说在报上连载。陈文统以“梁羽生”

  为笔名写的《龙虎斗京华》一炮打响,成为新派武侠小说开山之作。与陈文统是同事又素爱武侠小说的查良镛不甘寂寞,跃跃欲试,经罗孚推荐,于1955 年以笔名“金庸”写出《书剑恩仇录》,连载于《新晚报》;出手不凡,随后佳作喷涌而出,终于开拓了武侠小说的新天地,成为中国新派武侠小说的大宗师。

  六

  读过金庸小说的读者,会把作者想象成一个高高瘦瘦、潇洒倜傥的男子。其实,金大侠是中等个子,身高一米七五,中年发福,足有一百四十斤。他的脸庞是典型的国字脸,方方正正,颇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概。

  初见他的人会误认为他是不苟言笑、极其严肃的人;相处日久,才知他性格宽容,不失幽默。他是名作家,又是名报人,他一手开创的《明报》事业,分发达,这与他善于识拔人才有关。他对属下从呵斥,发号施令往往借助于笔墨,让人心服口服。

  七

  金庸兴趣广泛。他在年轻时爱好体育运动,曾是学校排球队队员,后来学过芭蕾舞,晚年对围棋入迷。他一生致力于办报与文学创作,其间当过几年电影编导。他将棋艺与西方电影艺术运用到小说中去,读者对此已相当熟悉。

  金庸还是藏书家。他早年爱读大仲马、司各特、史蒂文森的小说,中年以后博览群书,尤其精心研究佛经。他的小说中时有禅宗思想渗透其间,这也就使他的武侠小说具有更精辟的思想见解与哲学深度。他遍阅中国史书,最推崇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。此外,他还每天抽时间学习英语。

  金庸的才气横溢在于勤奋,因勤奋而显示出他的聪睿与学问。

  八

  金庸小说博大精深,研究金庸小说已成为一种专门学问。

  香港出版的“金学研究丛书”充分显示了金庸小说的思想成就与文学成就。其中以倪匡的《我读金庸小说》最为好看。不看金学评论,只读金庸小说,是一种遗憾。

  笔者读金庸小说,不过五六年时间,但对其中某几本书竟有一读再读的兴趣,有的甚至读过不少于五遍。读得越多越使我不敢自己写武侠小说(笔者也写过两部武侠小说),读得越多也越感受到武侠小说原来是真正的文学。

  金庸小说妙在何处?一言难尽。笔者试作金庸小说人物谱,选取典型,为一百零八将,以人分类,以人写史,以人言情,以人述志,献与金庸小说爱好者共赏析,增其玩味之趣,聊作好看之证。

  至于拙著写得如何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若对武侠小说持成见者也来对拙著进行品头评足、口诛笔伐,笔者欢迎之极。

金庸书屋 jinyongshuwu.com

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


金庸网 金庸书屋 金庸小说 金庸小说全集